电商行业再曝“涉黄” 专家呼吁行业共建“黑名单”

要求各平台大力清理涉色情低俗问题的ASMR内容,加强对相关内容的监管和审核。

记者搜索发现,类似的网店在淘宝还有很多,大多以“可定制内容”为营销噱头。另一家网店的客服对此更加谨慎,让记者重新加其微信后才详细沟通,最终确认可定制高清淫秽视频下载,同样强调“不支持退货”。

此类现象,淘宝已被多次曝光。2017年4月淘宝“买vr眼镜送黄片”的事件还引发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展开严厉整治行动。2017年至今,主管部门对“涉黄”直播平台的查处也持续高压,诸多违法app及平台被惩治。记者在淘宝搜索“直播平台”,多个有暗示性的商品呈现在首页,记者随机点入一个,客服提出转移到qq详谈,然后推销。记者付款后,店家发来一款名为“小姐姐”的app链接,里面充斥着大量低俗、裸露的两性直播。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在淘宝搜索“幼女”、“迷药”、“迷春”、“催情”、“听话液”等敏感词汇,基本都显示“非常抱歉,没有找到与xx相关的宝贝”,然而系统会自动提示搜索“迷要”、“催qing迷qing”等关键词,然后同样会出现“涉黄”图片和商品,营销词汇赤裸露骨,画面不堪入目。

更离奇的在于,某些词汇无论怎样都被搜索屏蔽,但商品却照卖,例如“听话液”。这此前已被业内解读为“平台恶意纵容”。而在这款商品下有30多条评论,多指其为“假货”。

专家呼吁行业共建长效监管机制

事实上,这并非淘宝一家电商平台暴露的问题。近日,陆续有媒体曝光拼多多、京东、苏宁等平台也存在“商品涉黄”。拼多多已发表官方声明称,已内部紧急排查,关闭涉事店铺,下架违规商品。

有资深行业专家分析,主管部门对此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事实上一直处于高压态势,屡禁不止的原因除了不法商家为牟利铤而走险外,还有各平台之间的技术、监管规范差异有关,“好多商家都是把鸡蛋放到多个篮子,看你这个平台近期监管严就转移,看你放松了又换个马甲回来”。

专家建议,应对此类行业顽疾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是平台自身要加强监管,商家进驻前的经营资质审核、进驻后发布商品和信息的规范以及筛查技术和人力的团队配给等都应进一步完善;其二是平台与平台之间应该摒弃门户之见,积极分享监管技术和经验,联动建立“黑名单”和大数据库,且与主管部门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形成政企合力,共同打击治理,共建长效的行业监管机制,压缩违法违规行为死灰复燃的空间,这样才能形成一个风清气正的电商发展环境。

编辑: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不存在盈利性目的,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我们尊重作者版权,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最新报价
  • 最新资讯
  • 热门报价